为什么人死后要守灵?一般都是守三天?

守灵在很多地方叫守夜,也有别的叫法,但都是亲人死后的夜晚要守在亲人灵柩前烧纸,一夜不可睡眠。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礼记·问丧》中就有对三日而殓的详细解释,文中先说:“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然后详细解释了为何如此:“ 后面还说此是圣人所定,原因在于孝子的亲人刚刚过世,孝子过于哀伤会趴在尸体上哭,希望亲人复生,人不可夺人情,但三天还不复生,就不会活了。此时孝子哀伤之心也衰落了,丧葬的准备也做好了,远方的亲戚也来了,所以有此一说。

《礼记》中的三日而殓是很科学的,考虑到人情和经济,还要招待客人,家庭负担很大,所以古代有很人卖身葬父。如停尸日久花费必然更大,而且父母之躯不得入土安眠,对子孙后代也有不好的影响!

也就是说三日而殓是为活人考虑才有的的,守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如此。家中有人过世,人的心情多是悲痛,而守灵则让家人在一起分担这种悲痛,这时人对悲痛的感受会轻很多。在守灵的时候很多地方会吹吹打打,会请人来度亡,这些吹吹打打的孝歌,度亡的经文都是不仅劝导世人也劝解死人好去轮回。

而守灵也是我们对孝的表达,孝子见亲死,多不信亲人逝去,悲痛之下哪里睡得着?心中怀念亲人,在守夜中烧纸将心中思念一句句说给亲人听,这是人之常情。

从死人的角度来看,我们道教认为人出生后就入当地阴司,所以道教法事和民间算命都讲究祖籍和出生地,人死后都一开始三魂未离,七魄不散,虽未如轮回,但当地阴司已知,此时给亡人守夜烧纸,也是在帮亡者积累阴间福德,对亡者好处很大。

当然在今天很多人没条件守夜,但家人聚集在一起,给亡者烧纸钱,为亡者积累阴间福资这些皆可就地来做,不一定非要摆灵堂耗费众多!毕竟老祖宗提倡的是厚养薄葬,生前做到对老人尽孝,让老人安享晚年而走便是最大的面子!

殡葬之吊唁的礼节

我们在一生之中,或多或少都会参加一些葬礼。然而由于次数并不是特别频繁,大多数人对其中的礼节、习俗等不是特别了解。对逝者而言,葬礼是人生最后也最重要的仪式。因此,我们在参加葬礼时,必须遵守相应的礼节,以示对逝者的尊重。下面将对吊唁时的一般礼节进行说明。

一、“第一天”的着装

逝者去世的当天被称作“第一天”。依照成都殡葬服务习俗,第一天接到丧属通知便立刻前往吊唁的,应注意穿着朴素的便装即可,而不可穿着葬礼礼服。这是十分重要的礼节,需要特别注意。突然接到的通知却穿着一身正式礼服前去,仿佛早就预料到了逝者会去世一般,这是十分失礼的行为。另外,女性还应注意不可化浓妆,不可佩戴华丽的首饰。

第二天开始,就可以穿着正式的葬礼礼服前往了。如果平时没有准备葬礼礼服,治丧现场一般提供礼服租赁。

二、吊唁的流程

依照成都殡葬服务习俗,到达灵堂后,首先应该向接待自己的丧属就逝者的离去表示哀悼,并致以慰问。然后在其指引下到接待处签到、登记。随后,取出礼金,将其递交给接待处。递交时,口中可念“节哀顺变”。赠送礼金的同时,一般还要向逝者的灵位进献花圈。若是参加现代葬礼,或者本人奉行环保主义,可以用鲜花代替。之后,到逝者灵位前祭祀礼拜。祭拜前应该向丧属稍作施礼,祭拜时应遵循与本场葬礼形式相应的礼仪。若祭拜的人数较多,可在一旁静静等候。祭拜后若无他事,便可离开。

三、不可询问死因或病情经过

依照成都殡葬服务习俗,慰问丧属时,应当坦承自己的震惊、惋惜和哀悼,切忌矫揉造作。同时,应注意不可询问逝者的死因。若逝者是因病去世,不可询问病情的经过。同样的问题被反复询问,可能会勾起丧属心中已经暂时平复的悲痛。因此,与丧属交谈时要注意照顾丧属的情绪,避免提及一些不合时宜的话题。

四、不宜在灵堂久留

依照成都殡葬服务习俗,如果不是远道而来参加葬礼的,吊唁结束后应当尽快离开,尽量不给丧属增加麻烦。离开时,要再次向丧属致以慰问和哀悼。

无论是刚到或离开,慰问丧属时都应该在走到丧属近前,做到轻声低语。

若丧属有需要,应尽量为其提供帮助。

实行火葬的意义有哪些?

实行火葬的意义有哪些?

火葬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处置遗体的好办法,被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1、火葬是科学的殡葬方法。它对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反对唯心主义,宣传唯物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2、火葬最经济。目前火化花费只要1000元左右(其他服务项目除外),骨灰安葬可根据经济条件选择陵园、骨灰堂、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种方式。而土葬费用则相对较高,买一副棺木至少要3000多元,私自购买一台墓地至少要4000-50000元,还不包括建坟等费用。

3、火葬最卫生。遗体火化后骨灰无菌、无毒、无味,不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

4、火葬最方便。人亡故后,可直接到殡仪服务站办理遗体火葬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现代家庭。火葬前丧属可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寄托哀思;火化后骨灰盒可以寄存、邮递、携带。

5、火葬最节约资源。火葬不用棺木,少占土地,可为国家节约大量木材和土地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当代殡葬改革不应拒绝传统

在国家《殡葬管理条例》面临修订的背景下,7月14日至15日于北京举办了“中华丧葬礼仪的传承与改革学术研讨会”,五十余名海内外学者就中华传统丧礼中的人文关怀和当代价值、目前殡葬业管理的理念误区、殡葬服务业应如何引入人文关怀以彰显人的尊严、海外华人在中华传统丧葬礼仪传承与转化方面的经验,以及当前殡葬管理业的现状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2018年7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华丧葬礼仪的传承与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展览馆宾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安徽大学、华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以及马来西亚道理书院等单位的五十余名海内外学者参加研讨。会议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赵法生主持,世界研究所赵文洪书记和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彭永捷教授致辞,张立文、李景林、张践、谢遐龄、方朝晖、吴飞、唐文明、韩星、王庆新、项阳、丁鼎、解光宇、杨春梅、陈进国、何其敏、陈杰思等学者先后发言,就中华传统丧礼中的人文关怀和当代价值、目前殡葬业管理的理念误区、殡葬服务业应如何引入人文关怀以彰显人的尊严、海外华人在中华传统丧葬礼仪传承与转化方面的经验,以及当前殡葬管理业的现状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加速复兴,我国殡葬改革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以及国家《殡葬管理条例》面临修订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也是1949年以来海内外华人学者首次共同举办关于以丧葬礼仪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研讨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传统丧葬礼仪与意义的理论研究,又有对于现行《殡葬管理条例》局限、弊端的解析,还有对各地丧葬现状的调研分析,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经世特征。关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华人丧葬礼仪经验的研讨,尤其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王琛发、王爱平、邱达能、曾焕堂四位学者分别介绍了以上四地华人丧葬礼仪与管理模式,四者虽各特色,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重视传承中华礼乐文明精神的基础上加以现代转化,使得传统丧礼中“慎终追远”的教化功能得以传续,人文关怀得以表达,逝者和生者得以安顿。相关实践充分证明,中华传统礼仪经过因革损益完全可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那种将传统人生礼仪等同于“四旧”必欲破除而后快的做法,不但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蒙昧无知,在实践上也是颇不足取的。

会议认为,相比之下,我国殡葬管理制度在传承人文精神方面具有明显不足。1997年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的指导方针只是强调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土地和节约丧葬费用等功利目标,而对于“丧葬”这一重要人生礼仪的价值意义缺乏认知与表达。相关规定只注重经济考量而遗漏了人文关怀,仅具有工具理性而缺乏价值理性。由于《殡葬管理条例》直接指导、规范全国的殡葬服务业,其在指导思想与方针上的偏差将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近年来,一些地区反复发生的严重伤害逝者尊严和生者感情的事件,如河南周口平坟、江西上饶强制集中销毁五千口棺材,以及时有所闻的强行起棺焚棺等,无不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应和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所有这些事件,与当前殡葬改革本身指导理念上的偏差具有直接关系。如果不解决深层次的理念、观念问题,类似事件还会不断重复出现,殡葬改革进程也将始终难以步入坦途。此外,与会学者还根据对闽南、山东、安徽、成都、上海、北京等省市的丧葬现状调查,对于目前殡葬业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中华丧葬礼仪的传承与改革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合影

与会学者认为,以“礼乐文明”著称的中华文明虽缺乏西方“一神教”式的宗教信仰,却能维系数千年之久而不中断,礼乐教化实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礼乐文明中,人生的意义不是通过对于上帝的信仰来解决,而是通过养生送死等一系列生活礼仪来实现。因此,礼乐的毁弃意味着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丧失,也必然导致道德底线的洞穿,这正是顾炎武所谓“亡文化”。古人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表明了丧祭之礼在礼乐文明中的特殊重要性。在古代先贤心目中,丧礼、祭礼等安顿死亡的礼仪比其他处理日常生活的礼仪更为重要。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将重视祭丧之礼视为道德涵养最重要的手段;孟子则明确指出,“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正由于死亡是人生大事,是亲人的生离死别,所以丧礼是生命意义的终极体现形式。这决定了丧礼理应比一般日常生活礼节更为隆重,孝子也应更加重视。要知道,日常的侍奉孝敬如有不周备之处,还会有补偿机会;而死亡只有一次,逝者不能复生,如果对此不予重视将留下终生遗憾。一个连自己父母的丧事都草草了事、马虎敷衍之人,其内心世界已可见一斑,要求这样的人在父母生时能够恪尽孝道并能关爱和利益众生,那真是难上加难,“难矣哉”!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传统丧礼不需要改革,儒家思想从来不缺乏礼仪改革的精神动力。孔子早就提出“礼以时为大”,礼仪必须在因革损益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改革的前提是合理继承,现代转化要有转化的对象。没有了传统的根基,所谓的改革如同沙上建塔,注定劳而无功。所以,像近年来山东莱芜、曲阜等地对于丧礼实行“八取消”或者“十取消”,是以殡葬改革之名行破坏传统文化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依然将传统礼俗等同于“四旧”的错误认识,其结果不但挫伤了民众感情,加剧了干群对立,而且还会摧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近乎梁漱溟所说的“文化自杀”。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加以深刻反思并纠偏,使丧礼改革重返传承与转化并举的理性轨道。

火葬为何不容易被接受?

土葬不容易改变。
火葬推行有困难,为什么?
一方面是几千年形成的习俗难以改变。土葬的几千年存在与延续,有其合理性与文化传承。
火葬为何不容易被接受?殡葬改革应如何进行才好?
另一方面是,让群众花钱把自己的亲人烧成灰烬,对逝者不尊,人们情感上普遍不愿意接受。
其实,即使嘴上说要推行火葬的人,他们心里也不愿意接受花钱烧亲人的感觉。无论他说得多么冠冕堂皇,理由说得多么充分。
火葬后,公民还要长期支付骨灰盒的存放保管费用,增加了公民个人的生活成本 ,这也是群众所不愿意的事。
火葬为何不容易被接受?殡葬改革应如何进行才好?
第三个原因是,火葬形成新的垄断市场和欺民产业,而且公民无法选择。
第四个原因就是火葬严重污染空气,公墓同样占据土地。火葬还增加了公民殡葬的成本,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若干年后,人们不知道来自哪里,乡愁在哪里。
有土葬和先人的坟茔在,那就是情感寄托,就是乡愁所系 。
火葬为何不容易被接受?殡葬改革应如何进行才好?
综观全球近二百国家和地区,没有任何政府强迫公民必须火葬!强迫火葬严重侵犯公民权利,是一种政府自我扩权,于法无据的违法行为,必须尽快叫停。
一切行政管理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火葬为何不容易被接受?殡葬改革应如何进行才好?


笔者认为,火葬可以提倡,但应该允许群众自主选择,绝不能借用公权力一刀切,强迫推行!
河北的邢台,邯郸,石家庄,衡水这些平原地区,土葬是千年风俗,几千年也没有占用多少耕地。完全可以保留土葬。
如果非要推行殡葬改革,应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尊重地方传统风俗和大多数民意的基础上,合理引导,有序推进,比如要求土葬深埋,地面不留土堆,不用水泥做棺椁,栽树纪念,文明祭祀等。
土葬的形式还可要求简约,不大操大办 ,反对铺张浪费。
这样做,群众能够接受,也容易落实到位。基层干部的工作也好做。
殡葬改革可以进行,但关键要看如何做才能让老百姓乐意接受,才能更有好效果 。
利用公权力强迫推行殡葬改革,只能引起群众抵触,激化干群矛盾,何况,火葬也不是殡葬改革的最佳方式,更不是唯一选择。

殡葬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殡葬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如果说当下有什么夕阳产业,殡葬行业绝对算是一个,只不过这种说法听起来怪怪的。

虽然福寿园在国内民营殡葬企业中已经做到了第一市场规模,但是总占比不过才1.5%左右,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对于整体的行业来说,未来为什么会一片大好呢?

首先,国家政策主导,多地已经开始全面禁止土葬。传统的土葬方式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粮食短缺或将成为一大安全隐患。

我国早在1999年就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此后多次进行修改改进,旨在节省殡葬服务商业用地,革除丧葬陋俗,倡导文明行为节俭办丧礼。

其次,老龄化严重,死亡人数将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的总死亡人数在1000万人左右。据中泰证券研究所表示,到2030年,我国的年死亡人数可能增加到1800万人。

然后,我国的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人们选择土葬的几率越来越小。截止201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进城。

最后,墓地价格几乎是以每年20%的速度在上涨,涨幅轻松碾压房地产市场。其实,墓地价格的上涨也非常容易理解,毕竟城市的地方就那么一点,能用来做墓园的地方非常有限。

据上海的朋友介绍,现在很多上海本地的墓园都买在了嘉兴、昆山等上海周边地区。一是因为价格便宜,二是因为环境相对清幽一点。

结合以上四个因素,殡葬业未来的市场空间不可限量。据专业机构统计,2017年我国的殡葬业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000亿,未来还将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民营企业的市占率之所以相对较低,是因为国家对于殡葬业管理非常严格,超过70%的企业是国有控股。包括福寿园也是上海社保为大股东,属于国有企业。

节地生态葬法,传递绿色文明新意

节地生态葬法,传递绿色文明新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遍的民生福祉。连日来,盐盆街道樟北村党总支书记王旭强很忙,乐清不少村委和街道的代表陆续组队到他们村参观骨灰墙建设情况。老式建筑的门庭,白墙青瓦,没有阴森墓地的感觉,书院式结构的骨灰墙远观很有文化气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非常和谐。刚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骨灰墙,目前正在进行围墙外附属设施打造,平整周边土地暂做停车场,见缝插针适度绿化,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据介绍,自2017年我市召开6000人丧葬礼俗整治动员大会后,樟北村迅速行动起来,借移风易俗的政策东风,报批建设骨灰墙,此举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节约土地资源、美化城市环境,从公墓到骨灰墙,从“入土”到“上墙”的节地安葬理念,这是文明的一大进步,村民的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王旭强介绍,樟北村有常住户籍人口2000余人,除了村里山上零星的几座私坟外,绝大部分村民选择到村外购买坟墓。村里建设的骨灰墙占地1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5平方米,目前有墓穴516对,节地而且价廉。王旭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购买一个普通公墓约需2.5万至5万元,稍微豪华的要近10万元。而购买公益性骨灰墙预计支付不到1万元的成本价,这是给村民的一项福利,可切切实实减轻村民的负担。

记者从乐清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公益性骨灰堂建设,自今年5月份开始已停批占地型墓葬设施建设。除已于本月投入使用的樟北村骨灰墙外,樟南村和三塘村的骨灰堂试点项目在今年8月份也可投入使用,新批的6个公益性骨灰堂项目不日启动。另外,我市在五个中大型生态墓地中共开辟了7.6亩树葬区,可满足2600例骨灰安葬需求。

此外,我市大力宣传新式节地葬法,对实施节地生态安葬的予以奖励,对海葬的每例奖励8000元,对树葬(花葬)、草坪葬的每例奖励3000元。对全市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墓葬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减轻群众在“葬”的方面的难题和经济负担。同时,我市还谋划启动海葬纪念广场建设,计划建设一座占地3亩的海葬纪念广场。